"花50万找营销公司,效果还不如实习生?"
去年帮朋友把关某网红餐厅的推广合作,发现号称"沪上顶级"的营销公司,方案竟是Ctrl+C竞品策略。今天咱们就扒开上海整合营销公司的底裤,看一看哪些是真本事,哪些在收智商税。(点烟)
一、基础认知:整合营销≠发公众号+投电梯广告
"4A公司出来的团队更靠谱?"——某新天地网红店老板的惨痛教训:签约国际4A背景团队,三个月烧光80万预算,最终发现执行方案是实习生用ChatGPT生成的。
必须明确的三个真相:
- 真·整合营销要看"跨平台数据打通能力":抖音种草数据能否同步天猫优惠券核销
- 核心价值在于"关键时刻干预决策":把母亲节广告精准推给"最近搜过离婚律师"的女性
- 收费模式猫腻:月费5万以下的公司,大概率在赚媒体返点
服务能力对比表:
伪整合公司 | 实力派公司 |
---|---|
提案强调"10亿级曝光" | 承诺"降低30%获客成本" |
展示案例都是国际大牌 | 有本土中小企逆袭案例 |
张口闭口元宇宙新概念 | 能把朋友圈广告投出ROI 1:5 |
二、实战解码:上海本土派三大流派剖析
"徐汇帮和虹口系有什么区别?"——深度跟踪12家公司的发现:
1. 静安数据流(代表:某AI驱动型公司)
- 杀手锏:自建网民行为预测模型,能预判陆家嘴白领下午3点的奶茶需求
- 经典战役:帮助某轻食品牌通过"电梯广告+外卖平台满减"组合拳,单店月销破百万
- 避坑提示:慎用他们的"神经算法优化",可能把50%预算耗在模型训练
2. 杨浦高校派(代表:复旦系创业团队)
- 独门秘籍:把学术理论转化成骚操作,例如用博弈论设计拼团裂变
- 典型案例:为临港某健身房打造"学霸减肥计划",三个月转化300+张年卡
- 潜在风险:太过追求理论完美,执行落地常打折扣
3. 浦东资本系(代表:某PE控股公司)
- 核心优势:左手做营销,右手对接融资,适合想冲IPO的公司
- 成名作:包装某餐饮品牌时同步引入战投,估值半年翻8倍
- 留意事项:谨防被对赌协议绑架,曾有顾客为完成KPI刷单被罚
三、防坑指南:6个要命的合同细节
"为什么法务看了合同还说被坑?"——某MCN机构用百万学费换来的经验:
条款陷阱对照表:
甜蜜陷阱 | 隐藏代价 | 破解方案 |
---|---|---|
"保证每月10篇爆文" | 用5年前旧文伪原创 | 要求定义"爆文=点赞过千" |
"赠送价值20万数据报告" | 实为爬虫扒的公开数据 | 追加数据源合法性条款 |
"独家媒体资源代理" | 媒体返点吃掉40%预算 | 要求公示渠道结算单 |
血泪案例:
某国产美妆品牌签了"全案服务",结果发现抖音信息流投放单价竟比市场价高220%,差额全进了中间商口袋。
四、冷门但好用的本地资源
"不找4A公司能接触核心资源?"——三个被低估的上海本土渠道:
- 地铁站厅AI屏(徐家汇站已实测)
- 优势:可结合实时天气推送广告(雨天推火锅店,晴天推防晒霜)
- 成本:仅为电梯广告的1/3,且支持LBS精确推送
- 高校食堂桌贴(复旦、交大已验证)
- 裂变玩法:扫码关注送"第二份半价券",学生自发传播率超60%
- 数据反馈:能精确到哪个宿舍楼转化率最高
- 社区团长私域(联洋、古北已验证)
- 骚操作:把试用品做成"社交货币",宝妈群主动求合作
- 转化案例:某进口奶粉通过30个团长实现200万/月销售额
本人观点
在营销圈混了十年,说一句得罪人的大实话:上海滩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营销公司,只有资源倒爷和需求翻译器。
- 别信"品效合一"的鬼话,先想清楚要品牌露出还是立马收钱
- 把供应商当敌人防:每周查媒体后台数据,比请客吃饭管用
- 最狠一招:要求用对公账户支付媒体费用,能过滤90%皮包公司
(上个月刚帮顾客砍掉某公司"舆情监控"附加费,其实他们用的就是免费版百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