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主题曲为什么让人上头?
2021年夏天,那个"你爱我我爱你"的魔性旋律突然攻占所有短视频平台。这波操作看似简单,实则藏着三个病毒式传播密码:

  1. 旋律复读机效应:整首歌只有7个音符循环
  2. 方言二创诱饵:故意留出改编空间引发全民玩梗
  3. 线下场景渗透:门店唱主题曲送冰淇淋的骚操作

当时我在郑州二七广场亲眼见过,一群大学生围着蜜雪冰城店员对暗号,这场面比明星签售会还热闹。但你想过吗?为什么第二年他们再推新歌就哑火了?这事儿得从网民阈值说起——同样的套路玩两次,惊喜就变尴尬


老乡鸡200元发布会怎么引爆热搜?
2022年老乡鸡用村口大喇叭、红布条幅和塑料凳打造的"土味发布会",成本不到200块,却换来2.3亿曝光量。这里边的门道可不止是省钱:

  • 预期管理:把"low到地心"变成传播记忆点
  • 反差营销:董事长亲自端鸡汤的戏剧冲突
  • UGC裂变:网友自发制作公司级PPT嘲讽

不过最近他们开始翻车了。上月推出的"咯咯哒"早安计划,被扒出是AI生成内容。因此啊,网民永远在期待下一个惊喜,去年封神的创意,今年可能就是毒药。


鸿星尔克怎么把捐款变成营销事物?
2021年河南暴雨期间鸿星尔克"破产式捐款"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事物营销。但别光看表面热闹,这里还有三个隐藏开关:

  1. 情绪杠杆:把公司行为转化为集体荣誉战
  2. 野性消费:直播间主播劝理性反而促进购物
  3. 长尾效应:把爆款鞋盒改造成"爱国储蓄罐"

不过去年他们再捐5000万时,评论区开始出现"又来这套"的质疑。这事告诉我们:情怀营销是把双刃剑,用多了就变道德绑架


新东方转型直播为什么能成?
董宇辉的文学带货模式,本质是完成了三次价值跃迁:

  • 场景再造:把课堂搬进直播间
  • 情绪变现:用知识焦虑替代价格焦虑
  • 人格赋能:让每个玉米都带着诗和远方

但今年6月的数据显示,东方甄选GMV环比下降12%。问题出在哪?我扒了他们最近30场直播,发现农商品讲解时间从平均5分钟压缩到2分钟——当文学滤镜褪去,终究要回归商品本质


ChatGPT营销为何集体翻车?
今年初某美妆品牌用AI生成广告词,把"水润"翻译成"watery"(像水一样平淡),直接引发群嘲。这暴露出AI营销的三大陷阱:

  • 文化错位:机器不懂"滋润"在中文里的情感价值
  • 过度依赖:某快餐品牌用AI设计套餐,出现"薯条配豆汁"的神操作
  • 伦理风险:某汽车品牌的AI广告因涉嫌抄袭被索赔千万

不过也有成功案例。某宠物食品品牌让AI分析10万条养宠日记,提炼出"分离焦虑"关键词,推出的"加班粮"系列反而卖爆了。因此,工具无罪,关键看怎么用


茶颜悦色周边为什么越骂越火?
去年他们推出的"茶包礼盒"被喷"过度包装",却创下单品销售记录。逆向操作的精髓在于:

  1. 争议设计:把快递盒做成需要剪刀才可以拆的俄罗斯套盒
  2. 社交货币:小红书"拆箱受害者联盟"自发传播
  3. 二度营销:顺势推出"简易环保版"形成对比

但上个月推出的"奶茶味香薰",真的有人往身上喷吗?我在长沙门店观察了两小时,发现90%的购物者都是代购——当周边变成理财商品,品牌离网民就远了


站在2023年的营销十字路口,我突然想起罗永浩当年卖鲨鱼皮材料的发布会。那些被群嘲"收智商税"的商品,现在回头看反而成了行业标杆。营销这事儿吧,就像重庆的立交桥——你以为在第三层,其实别人早就在第五层换道超车了。下次看到刷屏案例先别急着学,不妨等等看三个月后的数据,时间才算是非常好的照妖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