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暴击
你有没有发现,超市货架上的饮料越来越像了?去年我蹲了三天便利店,发现个怪事:同样的气泡水,元气丛林总比旁边竞品少得快。更绝的是,有个姑娘连扫五瓶白桃味,还拍照发圈说"戒糖女孩的快乐水"。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一个把"0糖"玩出花的品牌,怎么用软文撬开年轻人钱包的。


痛点营销:戳穿都市人的健康焦虑
2019年元气丛林刚冒头时,饮料界老炮儿都笑他们"伪要求"。但人家硬是抓住三个致命痛点:

  • 既要爽又怕胖:把"0糖0卡0脂"印成金字招牌
  • 讨厌化学名词:配料表砍到不超过10项
  • 鄙视说教派:从不培育潜在顾客,只说"好喝不怕胖"

有个真实案例:某竞品在电梯投"科学控糖"广告,转化率0.8%;元气丛林同期推了篇《被健身教练骂哭后,我在便利店发现了这一个》,阅读量直接炸到百万+。年轻人要的不是正确,而是正确且不委屈


场景绑定:把饮料塞进生活缝隙
看他们家的爆款文案,全是生活切片:

  • "加完班凌晨两点,便利店冷柜里站着我的救命仙水"
  • "闺蜜说喝这一个吃火锅能少胖两斤,现在顿顿鸳鸯锅"
  • "男友健身三个月,冰箱里的肥宅水全换成了这一个绿罐子"

某高校周边便利店数据很有意思:元气丛林下午2-4点销售额占全天43%,正好是学生犯困又怕胖的时段。故此啊,选对场景比撒钱投流管用十倍


反常规操作:敢和网民面朝干
别人都在吹商品,他们偏要自黑:

  • 2021年推了篇《喝过30种伪0糖饮料,最打脸的竟是自家新品》
  • 去年愚人节发《坦白局:我们可能不是最好喝的气泡水》
  • 最近更绝,直接晒出《23年收到1.2万条差评整理报告》

这种"自杀式营销"反而圈粉。某调研公司数据显示:看过自黑文案的潜在顾客,品牌信任度增强67%。毕竟这年头,敢揭自己短比吹牛实在多了。


自问自答:0糖概念过时了怎么办?
去年开始,整个行业都在卷0糖。元气丛林怎么破局?他们做了件狠事——把商品线切成"情绪特饮":

  • 熬夜场景:含B族维生素的"续命水"
  • 社交场景:带盲盒功能的"社恐快乐罐"
  • 锻炼场景:电解质含量加倍的"暴汗伴侣"

上海某711店长说,新系列上市后,连带购物率涨了38%,大多数人都是气泡水搭着功能饮料买。你看,当赛道拥挤时,不如自己重画条跑道


年轻化密钥:把网民变成编剧
玩过他们的UGC活动就知道,元气丛林特别会"借嘴说话":

  • 征集"最难喝时刻"故事,获奖者经历印上瓶身
  • 搞"反广告大赛",网民自黑视频播放量超官方十倍
  • 乃至把差评做成创意周边寄回给受众

有个大学生在抖音发"用元气丛林煮泡面"的作死视频,品牌不但没举报,反而寄去三箱饮料求合作。结局这条视频带货转化率冲到12%,比正经广告高六倍。年轻人对套路的免疫力,永远赶不上他们对介入感的饥渴


避坑指南:这三个雷区千万别踩

  1. 健康牌变双刃剑:某竞品宣传"喝出A4腰",被营养师集体炮轰
  2. 伪年轻翻车:乱用互联网热梗,把00后整得头皮发麻
  3. 数据自嗨:吹"销售额绕地球三圈",网民压根不关心

重点说个翻车案例:有品牌学元气丛林搞0糖,却在详情页用小字标注"含结晶果糖",被职业打假人盯上。故此啊,营销可玩花样,商品底线不能穿


最后说一句得罪人的
看着元气丛林从挑战者变成被挑战者,发现个真谛:所有爆款饮料,实质上都是时代情绪的解药。现在年轻人既要放肆嗨又怕负罪感,才成就了0糖神话。但下次风口来时,不知道又是哪个品牌能抓住新的集体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