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食品新闻标题阅读量破万,而你的却杳无音信?去年端午节,某东北酸菜品牌靠着"屈原投江前吃的最后一顿饭"这一个脑洞,硬是把酸菜饺子卖爆了10万单。你看,借势不是蹭热度,而是给商品穿故事的外套。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教小白们用五招写出让人不由得转发的食品借势软文。
第一招:找准借势的"七寸"
你可能要问了:节日热点满天飞,怎么选才不踩雷?记住这一个公式:节日情绪×商品特性÷网民痛点。举一个栗子——
去年中秋节,某老字号糕点铺没跟风写团圆,反而瞄准"社恐青年"的痛点,推出《今年中秋不回家,但可以胃一个拥抱》系列。结局文章里那句"独立包装的桂花糕,比群发祝福更具有热度",直接让销售额翻了3倍。
新手避坑指南:
- 别碰政事敏感日(建党节/国庆节容易翻车)
- 慎用悲情节日(清明节借势需极高技巧)
- 优先选"吃相关节"(腊八/冬至/春节)
试试这一个选题对照表:
节日 | 适合品类 | 情绪钩子 |
---|---|---|
儿童节 | 怀旧零食 | "谁还不是个宝宝" |
七夕节 | 巧克力 | "单身也需要甜" |
双十一 | 速食面 | "剁手党的深夜食堂" |
第二招:给商品装个"故事引擎"
有次逛超市,听到俩大妈唠嗑:"这牌子的腐乳啊,听说祖上是给慈禧进贡的..."你看,故事比配料表好记100倍!
实操三步走:
- 穿越法:把商品放进史实场景
→ 某黄酒品牌写《李白假若喝了这坛酒,唐得再多三百首》 - 反差法:现代商品遇见古代IP
→ 某辣条厂出过爆文《武大郎卖炊饼,潘金莲偷辣条》 - 嫁接法:蹭影视剧名场面
→ 《狂飙里的猪脚面,少了这东北大酱可不行》
留意!别学某螺蛳粉硬蹭《流浪地球》,写什么"行星发动机燃料",结局被吐槽"臭出银河系"...
第三招:让数据会"跳舞"
去年有个案例特绝——某减脂面包的推文里写道:"吃普通面包=往身上贴便利贴,吃我们的=用3D打印机塑形"。数据要穿糖衣,别当苦药丸。
试试这些变形术:
- "含膳食纤维" → "每片面包藏着3公里跑道"
- "低卡" → "吃三包≈少跳1小时刘畊宏"
- "保质期长" → "放办公桌能陪你熬过3个Deadline"
独家数据:
《2024中国食品开销趋势报》显示,带趣味数据对比的软文,转发率比纯文案高47%。比如说某坚果品牌写"每日一包=给大脑加98号汽油",当月复购率增强22%。
第四招:把键盘变成"锅铲"
去年爆火的《救命!这泡面让我梦回大宿舍》你记得吧?作者把调料包撕开的声音写得"比ASMR还治愈"。五感描写就是隐形的销售员:
嗅觉陷阱:"揭开盖子的刹那,重庆火锅的牛油香撞上东北酸菜的倔强"
味觉诱惑:"第一口是初恋的甜,第二口是生活的咸,最后那口汤——妥妥的中年回甘"
听觉心机:"咔嚓一声脆响,是薯片在喊'快吃我'"
冷学识:
某膨化食品做过AB测试,加了声音描写的版本,点击率高出普通版63%。你现在是不是也想拆包零食了?
第五招:让受众变成"自来水"
见过最绝的互动设计,是某酸奶品牌的文末挑战:"晒空瓶照,解锁隐藏口味"。结局网民自发创作了2000+条段子,有个大学生把瓶子改造成花瓶,点赞破了10万+。
三个零成本互动法宝:
- 身份拣选题:"测测你是哪种吃货→选A辣党/B甜党/C酸党"
- 回忆杀投票:"小时候偷吃过调料的请扣1"
- 方言接龙:"用家乡话夸夸这一个商品"
别踩雷:
某蛋糕店搞过"转发抽奖送棺材造型蛋糕",诚然上了热搜,但品牌形象直接"入土为安"...
最近发现个新趋势——环保借势正在崛起。比如说某燕麦奶品牌写"每喝一盒=给地球充1小时氧吧",配合可降解包装,年轻客群暴涨58%。还有个冷门数据:在18-25岁群体中,36%的人更愿意购物与公益挂钩的食品。
下次写借势软文前,不妨先到菜商圈转两圈。听听大妈怎么砍价,看一看学生党挑零食的眼神,那些活色生香的对话里,藏着最地气的灵感。记住,好的借势不是追着热点跑,而是让热点为您打工——就像酸菜遇上白肉,借了彼此的香,才可以炖出地道的东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