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隔壁办公室的老王上周还在抱怨项目没动静,这周突然就宣布要启动了,整个部门忙得人仰马翻。更糟的是,三个月后听说他们项目黄了,白白浪费了几十万预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项目建设启动到底藏着哪些门道?
项目建设启动前必须搞明晰的三个症结
第一问:这一个项目非做不可吗?
去年某三线城市要建智能停车场,结局发现当地私家车保有量才10万辆,现有车位闲置率高达40%。这种项目就像给沙漠装空调——纯粹浪费资源。教你个土办法:把项目目的写在便利贴上,假若撕掉这张纸整个公司照常运转,那就得再想一想。
第二问:核心人物都点头了吗?
某开发区的新能源项目就吃过这一个亏。诚然拿到了管委会批文,但没和供电局沟通好电网改造方案,结局设备进场了才发现电力供应跟不上。记住:不但仅要搞定审批部门,还需要把水电气网这些"隐形大佬"都请上桌。
第三问:钱袋子到底有多深?
别光看预算表上的数字,要算清隐性成本。比如说建筑项目要预留总造价5%的意外准备金,IT项目要把后期维护费计入成本。有个简易公式:公开预算×1.3=真实花费,这一个系数是二十年老项目经理的血泪阅历。
新手最常踩的五个大坑
-
把启动会开成庆功会
某科技园开工时声势浩大请媒介报导,结局地基开挖发现地下有废弃管线,项目直接搁浅半年。记住:启动会应是症结排查会,而非庆功宴。 -
迷信专家意见
有个文旅项目请来国际大牌设计师,方案确实惊艳,但没考虑当地建材供应本事,最后外墙物质都需要进口,造价翻了三倍。专家建议要过三道筛子:技术可行性、金融合理性、操作便利性。 -
忽视"地头蛇"的力量
某公司在制造业园区建厂时,所有手续齐全,却出于没和当地村民处理好关系,施工队天天被拦车。记住要给这些"非官方利益相关方"留出沟通预算。 -
时间表排得太满
常见的错误是把工期按最佳情况计算,实质上要预留20%的缓冲期。有个项目经理讲得好:"假若你的时间表里没有意外,那这一个表本身就是个意外"。 -
文档管理一塌糊涂
见过最惨的案例是项目启动三个月后,发现施工图和审批图对不上,缘由是电脑中毒文件丢失。现在流行"三备份原则":云端+硬盘+纸质,缺一不可。
项目启动的黄金72小时该做什么
第一天:现场踏勘
别光看规划图,要带着三样东西去现场:卷尺、相机、老花镜(检查细节用)。某地产项目就是在踏勘时发现规划中的大门正面朝高压线塔,及时调整方案避免了后续纠纷。
第二天:召开交底会
这一个会不是领导发表讲话会,要保证每个环节的负责人都能说清三个症结:我要做什么?怎么做?碰到症结找谁?有个妙招:让参会人员在会议纪要上按手印,诚然土但管用。
第三天:构建沟通机制
千万别指望微信群能化解症结。建议设置三个沟通渠道:日报用邮件、急事打电话、争议症结必须要背靠背。某项目组乃至给每个分包商发了不一样颜色的稳妥帽,方便火速识别责任人。
一个真实案例的启示
去年介入过某社区养老中心建设项目,整一个过程堪称教科书。他们在启动时期做了三件核心事:
- 走访了200户居民,把棋牌室面积从80平扩到120平
- 提前三个月联系好医疗设备供应商
- 培训了10名本地下岗职工做后勤保障
结局项目不但按时交付,还缔造了30个就业岗位。这说明什么?项目启动不是开个会就完事,而是要扎扎实实做好根基工作。
项目建设就像煮一锅好汤,火候太急会糊,太慢又会凉。核心是要把握住启动时期的黄金时间,把该准备的料都备齐,该点的火都点着。记住,好的开始不只是成功的一半,有些时候直接决定了整个项目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