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铜梁软文写作能月收入过万?
去年有个做桃片的小作坊,靠着几篇软文把销售额从每月300斤干到3万斤,老板现在都开上保时捷了。这事儿在铜梁经商的圈子里传疯了,搞得不少老板半夜爬起来探究怎么写文案。不过话说回来,铜梁这地界儿搞营销,可不是随便发发朋友圈就能成的。


第一招:找准铜梁人的"心头好"
为啥子"龙"元素总可以在铜梁火?
去年铜梁龙舞上了央视春晚,直接带火本地龙灯产业。数据显示,带"龙"字的特产包装,销售额比普通版高68%。不过光贴个龙标可不行,得学学人家"龙涎香桃片"的套路:

  • 商品故事绑定非遗传承人
  • 包装设计请美院师生手绘
  • 每卖一盒捐5毛给龙舞队

这么一搞,外地游客买回去都觉得带的是文化回家,你品,你细品。

本地人吃哪套?
搞了个对比测验发现:

推广方法点击率转化率
纯文字介绍12%3%
方言短视频47%18%
老乡证言63%29%

说白了,铜梁人就信街坊邻居的嘴。你看安居古城那家陈麻花,门口永远排长队,为啥?每个买完的客人都会收到条短信:"张大姐刚买了3斤,您是今天第108位幸运开销者"。


第二招:线上线下打配合
线上咋玩转?
铜梁融媒介中心去年那条减肥科普视频爆了3000万播放,秘诀就仨字——说人话。把BMI指数换算成"相当于每天多走3000步",立马接地气。做餐饮的可以学学这招,别光说食材多新鲜,改成"从玄天湖到您餐桌只要2小时"。

线下怎么搞事情?
玄天湖边上那家会所挺会整活,搞了个"买房送龙舟体验课"。要我说这招绝了,买房是大事,送个文化体验既显档次又不掉价。做特产的可以试试"买三斤桃片送龙灯DIY物质包",保准家长带孩子来买。

混搭才算是王道
举一个栗子:

  1. 线上发《跟着镇长吃铜梁》系列
  2. 线下对应餐馆放镇长推荐立牌
  3. 扫码还能领镇长语音导航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游客跟着攻略吃,商家跟着流量赚,双赢!

第三招:把文化变成钞票
非遗怎么变现?
铜梁龙舞队现在商业演出接到手软,年入5500万。做民宿的可以搞"龙舞主题房",墙上挂演出服,电视放训练花絮,枕头绣龙鳞纹。住一晚贵200,照样天天满房。

文旅融合新思路
看人家搞的"龙文化护照":

  • 盖满8个景点章送龙灯
  • 集齐15个镇长签名换民宿折扣
  • 拍到指定龙元素发朋友圈领文创
    这套玩法把游客变成寻宝者,走到哪开销到哪,你说妙不妙?

数据不说谎
2024年铜梁旅游收入70亿,秘诀就藏在:

  • 每月搞主题节(红高粱节、无花果节)
  • 每季推新玩法(春天稻田艺术节,夏天龙舟赛)
  • 每年造大事物(龙文化旅游联盟成立)

新手千万别踩这些坑
① 别当复读机
满屏"史实悠久""物美价也廉",看得人直犯困。换一个说法:"这家桃片坊光绪年间就开始做,现在用的还是曾祖奶奶传下来的模子"。

② 别贪多求全
见过有店家推文里塞20个商品,结局转化率不到1%。学学荷和原乡民宿,旺季主推"荷花宴",淡季主打"藕粉制作体验",每个时段就推一个爆品。

③ 别忽视银发族
铜梁大爷大妈才算是隐藏金主。有家药店在广场舞场地搞"扫码领膏药",三个月会员数翻倍。记住,给老人家准备的文案字号要大,说话要慢,优惠要实在。


要我说,在铜梁搞营销就像涮火锅——底料得是本地文化,配菜要新鲜时令,火候要看数据说话。那些整天抱怨生意难做的,多半是还没摸准铜梁人的脉。下次写推文前,先到滨江路转转,听听茶馆里的龙门阵,保准你能写出让街坊邻居争着转发的爆款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