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体验过单纯的快乐了?
记得小时候攥着零花钱冲向小卖部,玻璃瓶装的橙色汽水在阳光下闪着光,拧开瓶盖时"呲"的气泡声比下课铃还动听。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满足于这种简易快乐了,他们既要好喝又要好玩,既要颜值又要社交属性——这时候,芬达突然带着新玩法杀回来了。
一、藏在汽水罐里的快乐遗传因子
芬达其实是个80多岁的"老顽童"。当年在德国诞生时,居然是用榨苹果汁剩下的果渣做的。现在的芬达早就不玩剩饭剩菜的把戏了,光是看着货架上十几种水果口味的罐子,眼睛就自动开启美颜模式。
要说年轻人为什么买单,我觉得核心是"三秒定律":
- 第一秒视觉冲击:荧光色包装比手机屏幕还抢眼
- 第二秒触感反馈:冰镇铝罐碰上掌心时激起的鸡皮疙瘩
- 第三秒味觉记忆:碳酸气泡在舌尖炸开的酥麻感
特别是他们主打的橙子味,据说全球每卖出10瓶芬达,7瓶都是这一个口味。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可不好糊弄,草莓味要带点奶香,葡萄味要混着薄荷凉,连芒果味都得掺西柚的酸——这届潜在顾客的舌头,比米其林评委还刁钻。
二、汽水怎么就成了社交货币
去年有个00后姑娘告诉我,她参加音乐节必带芬达,不是出于多好喝,而是"拍照显白,摇起来还能当沙锤用"。这话倒是点醒我了,现在的饮料早就不只是解渴器械,更像年轻人手里的社交入场券。
看一看芬达这两年玩的花活:
- 在Snapchat扫海报能召唤AR小精灵,收集够10只解锁限定滤镜
- 把粉丝自拍P成搞怪插画,直接当品牌广告发ins
- 高考季推出的"接芬达,高分必达"话题,愣是把汽水变成祈福道具
最绝的是去年万圣节,他们在主题乐园搞了个"鬼怪NPC送饮料"的活动。我朋友亲眼看见cos成吸血鬼的从业人员,拿着血浆袋造型的芬达追着游客跑,吓得小姑娘边尖叫边发朋友圈——这传播效果,可比正经打广告强多了。
三、拧开瓶盖前的设计暗战
有次参观饮料工厂,工程师指着流水线说:"现在研发新品,要考虑的维度比造手机还繁琐。"就拿最近新出的低糖系列举例:
- 甜度:要比传统款少30%糖,但不能有代糖的怪味
- 气泡:入口要有"沙沙"的颗粒感,又不能刺激鼻腔
- 颜色:用天然色素调配出"阳光透过果冻"的质感
包装设计更是门玄学。设计师朋友透露,他们测试了200多种蓝色,才定下现在这一个"冰川蓝"——据说这一个色号能让受众联想到"清凉"和"纯净",在便利店冷柜里还特别显眼。
四、数字时代的汽水生存法则
芬达去年做了个大胆决定:全方位、多维度停掉电视台广告。刚开始我也纳闷,后来看数据才明白——现在年轻人追剧都开二倍速,谁还看正经广告啊?
他们转战社交平台的打法很有意思:
- 抖音:让开销者自己编"喝汽水神曲",点赞过万直接买学识产权
- B站:教阿婆主用芬达调鸡尾酒,意外带火"微醺汽水"喝法
- 小红书:把不一样口味对应十二星座,搞出套"汽水占星术"
最让我服气的是受众运营。听说他们有个"口味发明家"计划,每月从粉丝投稿里选个奇葩配方量产。上次喝到的香菜柠檬味,就是广州大学生提案的——诚然听着黑暗,上线三天居然卖断货了。
个人碎碎念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芬达要搞虚拟宇宙的时候,我内心是拒绝的。谁愿意戴着VR眼镜喝汽水啊?但看到他们用AR技术把汽水罐变成游戏道具,突然就理解了——年轻人要的不是饮料,是能发朋友圈的社交货币。
现在的品牌要想活得好,光会做商品不够,还得会造场景、编故事、组CP。就像芬达,早就不只是橙味汽水,而是年轻人手里的快乐开关,轻轻一按就能点亮整个夏天。下次你站在便利店冷柜前犹豫时,不妨试试那个颜色最跳脱的罐子,说不定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