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凌晨三点的购物车吗?
去年双十一,我亲眼看着同事小王定好凌晨三点的闹钟,就为抢唯品会上一件三折的羽绒服。这事儿吧,你说疯狂不疯狂?但仔细想一想,人家唯品会能把人逼成这样,营销手段确实有点东西。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一个专门做特卖的电商平台,到底用了哪些招数在淘宝京东眼皮底下抢市场。放心,保证不说那些让人犯困的专业术语,咱就聊点实在的。
? 特卖模式真的是赔本赚吆喝?
总有人说唯品会天天打折肯定亏钱,这话可经不起推敲。去年他们财报显示,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缩短到30天,光是这一项就省下上亿资金成本。
怎么做到的?三个绝活:
- 品牌尾货打包吃:直接承包品牌方过季库存,跟买菜似的论斤称
- 限时特卖造焦虑:早上10点上架的轻奢包,下午2点显示"仅剩3件"
- 会员价套牢网民:SVIP折上折,算下来比员工内购价还便宜
去年有个做服装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品牌在唯品会清库存的速度,比找微商分销快了两倍还不止。这买卖,你说谁更划算?
明星带货这招还灵吗?
去年周杰伦代言广告铺天盖地时,我表妹愣是冲着Jay的代言下了三单。但数据说话,明星效应带来的新客留存率只有18%,倒是他们自创的"品牌特卖日"活动,复购率能冲到63%。
这里边有个门道你可能没想到:
- 电视剧植入:《三十而已》里顾佳背的MK包,隔天就上架特卖
- KOC种草:不是找大V,专挑有5000粉左右的真实买家秀
- 线下快闪:在商场搞特卖车,扫码才可以进的神秘操作
上次我在商场看见大爷大妈排队扫唯品会二维码,这场面,直播带货可整不出来。
价格战到底能打多久?
总有人担心天天打折会玩脱,但人家账算得精着呢。去年唯品会毛利率稳定在22%左右,比很多实体店都高。秘诀在于:
- 反向定制:根据网民数据让品牌提前备货,例如华南区多备大码装
- 动态定价:早上10点和晚上8点的价格能差15%,跟炒股似的
- 运费套路:满88包邮,结果你购物车加到200+是常事
我邻居张大妈就中过招,本来就想买条79的围巾,最后硬是凑了双199的雪地靴。这营销策略,不服不行。
会员体系到底有多洗脑?
他们的超级VIP号称"电商界海底捞",听着玄乎,但确实有两把刷子。数据显示,SVIP网民年均消费是普通网民的7倍。看一看这波操作:
- 生日礼券:不是给折扣,是直接送指定商品免单机会
- 专属客服:能记住你三年前买过什么尺码的变态服务
- 线下活动:在唯品会大楼搞的美妆体验会,去过的妹子没有不晒朋友圈的
上次我同事收到个快递,拆开发现是会员周年纪念册,里边连她历年消费偏好都分析好了。这细致程度,男朋友都未必做得到。
网民评价这事有多重要?
别看现在各大平台都搞网民评分,唯品会的玩法更野。他们家的"真实买家秀"专区,差评展示率比竞品高40%,但转化率反而更加高。
仔细研究才发现玄机:
- 瑕疵特卖:明确标注"微瑕商品3折",反而引发抢购
- 追评奖励:30天后追加评价能换积分,杜绝刷好评
- 吐槽专区:专门开辟板块给受众骂街,反而增加信任度
我去年买过双特价运动鞋,详情页明说"鞋底有轻微仓储压痕",收到货发现那压痕不趴地上根本看不见。这种诚实营销,确实让人黑转粉。
未来的路子该怎么走?
看着唯品会最新季报,移动端订单占比已经冲到98%,但隐忧也开始浮现。有个做数据分析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平台网民年龄中位数正在从35岁向28岁下滑,这就意味着年轻人的口味更难伺候。
前阵子试水虚拟试衣间被吐槽"像2000年网页游戏",搞直播带货又干不过抖音快手。要我说,守住"品牌特卖"这一个核心杀器,把服务细节再抠狠点,例如搞个"试穿7天无理由退换"之类的创新,可能比追新概念更实在。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的,在电商平台都在比谁更会吹牛的年代,能坚持把过季商品卖出花来的,也算是一股清流了。就像我家楼下那家开了二十年的折扣店,老板永远知道老消费者的尺码——这种人情味,可不是算法能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