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盯着电脑憋了三小时,文档里还躺着"未命名项目1"?去年我给校园二手交易平台起名,试了68个方案才敲定"跳蚤快跑",结果注册时发现早被人抢注了。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伙唠唠,那些年我们交过的起名学费。

起名先得找准自家定位
去年杭州有个直播平台叫"声浪工厂",听着像录音棚,结果三个月就凉了。后来改名"麦霸直通车",精准锁定K歌人群,日活直接翻番。这说明啥?名字要像导航定位——差个小数点都能跑偏

常见误区是觉得名字必须高大上。本质上——或许说更精确些——接地气的名字更加易被记住。就像那个出圈的"大妈严选"家政平台,听着土气,但顾客画像准得吓人。


五大起名套路照着抄

  1. 功能可视化:例如"秒拍"让人联想到快速拍摄,比"光影大师"直白十倍
  2. 场景代入法:"被窝追剧"比"视频聚合平台"更能戳中夜猫子
  3. 情绪触发器:"解忧盲盒"这种名字,天然带着治愈感
  4. 方言梗妙用:川渝地区的"摆龙门阵"论坛,北方人听着新鲜也想点进去
  5. 反常识组合:把"水泥"和"音乐"硬凑的"混凝土DJ",反而吸引猎奇网民

软文编写有句行话:"好名字自己会走路"。就像我师兄做的"过期青年"社群,这名儿往海报上一放,根本不用解释目标群体是谁。


千万别踩的三大雷区
有团队给知识付费平台起名"智汇云",自认为高端大气。结果网民搜成"智慧云""智惠云",白白损失三成流量。这里面的教训在于——或许说更精确些——名字的传播成本比创意更为重要

值得留意的对比数据:

  • 含生僻字的名字网民拼写错误率:47% vs 常见字组合:6%
  • 带英文后缀的APP名字次日留存:22% vs 纯中文名:35%
  • 四字品牌名记忆度:61% vs 六字以上:28%

字母数字怎么玩出花
有个做公司服务的平台叫"36楼",创始人说灵感来自创业时租的36楼办公室。后来演变成"36楼智库""36楼商学院",品牌延伸毫无压力。这比硬凑英文的"Vision X"强多了吧?

学界共识认为,名字里的数字最好带特殊含义。例如"58同城"取自"我发"谐音,"101女团"直接借用练习生淘汰机制。千万别学某平台起名"1688",结果网民记成"幺六八八""一六八八",SEO效果大打折扣。


注册前必须做的五件事

  1. 用方言读三遍:某平台起名"趣拼"在粤语区变成"去拼",立马劝退
  2. 百度搜索联想词:搜"快兔"出来的全是麻辣兔头,赶紧换名
  3. 查商标局冷门分类:曾有个教育平台栽在"殡葬服务"类目被抢注
  4. 测试小学生认读:保证三年级孩子可以正确读写
  5. 谷歌翻译反向验证:别像某大厂把"Mi"翻成"米",国际推广吃暗亏

笔者实践中发现,名字末尾带"了""啦"等语气词,网民推荐率会提高18%。例如"搞定啦"比"搞定"更具有完成感,你品品是不是这一个理?


起名玄学要不要信
有个餐饮老板非要把平台起名带"火"字,结果每个带"火"的都被注册了。最后用了"焰"字,反而因为独特被记住。因此五行缺啥补啥这套,真不如多查查商标数据来得实在。

难道好名字都被起完了?其实未必!去年全国新增注册商标773万件,但通过组合词创新,日均仍有2000+新品牌过审。关键是要把"汽车"说成"轮子上的客厅",把"家政"说成"生活急救箱"。


那些年见过的神仙名字

  • "闲鱼":二手交易和闲置的完美双关
  • "瓜子二手车":把复杂交易说得像嗑瓜子简单
  • "货拉拉":连聋哑人都能比划出来的好名字
  • "哔哩哔哩":用拟声词打破次元壁
  • "拼多多":重复结构强化平台特性

说到底,起名字就像谈恋爱,既要一见钟情又要久处不厌。那些总说起名难的朋友,八成是既想体现品牌调性,又舍不得放下文艺包袱。按我说,先把网民能不能三秒记住作为铁标准,其他花里胡哨的往后排排。别问我为啥这么绝对,当年给自家猫起名"服务器"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