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逆意公众
组织所面临的公众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环境不同、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及个人的修养、能力不同,所以对组织的态度也就不同。根据公众对组织态度的不同,可以把公众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逆意公众是对社会组织奉行的政策、采取的行为持反感、反对、不合作的公众。他们可能是由于误解,也可能是组织错误行动的受害者。
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要全面调查逆意公众产生的背景条件,主动进行适时有效的沟通,澄清事实、说明情况,争取谅解、理解和合作,促其改变敌对态度,由逆意向顺意转化,以达到“多交友、少树敌”的目的。
逆意公众的成因
逆意公众的成因通常有两种:
1、组织的政策、行为不当危害了公众利益,或者组织和公众之间价值取向有差异致使组织和公众利益上存在冲突。
2、由于沟通不畅而对社会组织的政策和行为产生了误解。
社会组织应查明逆意公众形成的原因,采取措施使之转化为独立公众或顺意公众。
如何按照公众的态度进行公关分类
一个组织面临的各种公众,由于他们所处不同的地位和环境,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主观认识水平等条件,而形成对组织的不同态度。我们可根据公众对组织是否具有合作态度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1)顺意公从。又称为支持公众,是指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态度的公众。他们是推动组织发展变化的基本公众和主要力量。一个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其首要目标是保持和扩大顺意公
众的队伍,经常与他们沟通联系,不使他们的态度发生逆转,不让他们被竞争对手争取过去。
(2)逆意公众。又称为敌对公众,是指对组织持反对意见,不合作态度,甚至采取敌对立场的公众。他
们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对象。逆意公众的形成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在利益上与组织发生冲突;另一种是由于沟通不畅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产生了误解。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争取逆意公众
的转变是一个难题,但又不能因为这是一个难题而放弃做对逆意公众向顺意公众转化的工作。
(3)独立公众。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是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朗,或未表态的公从。
由于独立公众的态度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既可以向顺意公众转化,也可以向逆意公众转化,宜采取说明、争取的工作方式,争取他们向组织有利的方向转化,绝不能掉以轻心。
2014自考公共关系学考点: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
这篇《2014自考公共关系学考点: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
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可以划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三类。
顺意公众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行为和产品持赞成意向和支持态度的公众对象。逆意公众指对组织的政策、行为或产品持否定意向和反对态度的公众对象。边缘公众则是指对组织持中间态度、观点和意向不明朗的公众对象。
公众的态度是制定传播政策的又一依据。公共关系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多交友;少树敌”。
因此应该尽可能争取支持,减少敌意。
首先,应该将顺意公众当做组织的财富,悉心维护和“保养”这种关系。
其次,要注意做好逆意公众的转化工作,改变其敌对的态度,即使不能将其转化为顺意公众,也应促其成为边缘公众。
再次,耐心细致地做好争取边缘公众这个“大多数”的工作,引导他们成为顺意公众,防止他们成为逆意公众。边缘公众的态度倾向往往成为公共关系竞争中的决定因素,因此常常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