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图书信息

杜骏飞的著作《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是一本深度剖析网络舆情现象的重要书籍。这本书作为'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作品之一,其官方识别号为ISBN 9787308074636。它在2010年4月1日首次发行,为读者提供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全书共计426页,采用平装形式,开本为标准的16开,适合广大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者及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这本书以其细致入微的探讨和丰富的数据,展示了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和趋势,为了解和解读网络舆论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涵盖了当时的网络热点事件,还深入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影响和公众情绪,对于理解网络时代下的社会舆论动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舆情分析报告写作指南

舆情分析报告写作实用指南

一份完整的舆情报告应包含封面、目录、正文,以及可能的附录。以下是每个部分的关键要素和注意事项:

1.封面

需包含标题、时间、落款(Logo),字体字号要求清晰,避免“顶天立地”或“头重脚轻”。

右上角注明保密要求,标题需严谨规范,保持完整性和准确性。

时间范围明确,如“1月1日-1月10日”或“2019年1月”。

落款和提交时间置于页面底部,统一字体字号。

封面样式需整体美观,打印预览检查。

2.目录

自动生成且格式清晰,标题加粗,字号加大,保持美观,一般占一页或根据报告大小调整。

目录分级统一,页码准确,反映文档结构。

确保目录与正文内容同步更新。

3.正文

标题按Word格式设置,保持一致的字号和格式,清晰准确生成目录。

正文段落空两格,字体统一,注意去除复制粘贴的网页格式。

表格、图片需清晰标注,保持样式一致。

4.页眉页码

从正文开始,左侧显示单位名称,右侧标出“内部资料”,统一字号。

页码从正文第一页开始,格式规范。

此外,根据需要,可考虑与专业舆情分析服务公司合作,如识微科技、蚁坊软件等。

舆情报告分为常规和非常规两类,每类报告根据特定时间和目的,内容结构各异。

撰写时,要关注舆情综述、传播情况、舆论观点和点评建议等核心要素,借助舆情监测工具如识微科技的软件提升效率。

如何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舆情报告

舆情事件不同,舆情分析报告也不同。在舆情分析报告写作之前,写作者会梳理素材、归纳特点然后根据心中之模块组合文本,当然这其中还涉及中心政策、遣词用句、文心连贯等方面,如果笔者任意机械拼接,词藻虽可华丽,实际却极易陷入生搬硬套,文不达意。正所谓运文之纵横深广。所以,关键在于文心。前者较易,后者属难。那么,舆情分析报告的常见模块有哪些?

一、封面目录。

封面目录在政府内部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中很少见,常见于从事舆情服务的传媒企业和私营公司。舆情报告封面体现企业文化,令人觉得正式专业。封面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题目、组织名称以及log标识为主。二是以热点舆情为导读的封面。导读可以是跟进在热点舆情内容后的页码类目录,也可以是书页式的目录。

二、舆情概述。

谈起舆情述,不得不说舆情综述,友人曾与我辩,此模块用综述也可。两者相差一字,内涵相差甚远。舆情概述以单独舆情事件为主体,相对简洁,而综述內容除了交待事件背景。还详细分析舆情发展动态、提出应对建议等,内容丰富暂且不言,此令文本其他模块冗长多余,势必不妥,故用概述即可。舆情概述怎么写,其为文心之导读,能使阅者了然于心、直入正题。简言之,写清5W+do即可。

三、舆情传播

舆情传播即舆情事件发展动态。传搔态势在舆情报告中多用图表反映,此法效果固好,但应把握有度,突出重点。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舆情事件为主体的传播走势,未细化传播面,突出传播节点。二是舆情事件各个传播类属走势,传播走势清晰。如:舆情事件的新闻、网电信与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贴等传播走势。三是舆情事件传播效果走势。如:正面、负面、中性。四是未用折线走势反映传播。

四、舆情分布

网络舆情来源于各大网络交互平台,舆情来源分布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一是展示某个舆情来源平台分布情况。如: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级媒体、有地方级新闻网,有新浪、搜狐等经营性媒体,舆情事件在传搔时,这几者之间分布状况不同。二是舆情事件在网络平台中的分布情况。如:微博、微信、论坛、贴吧。三是舆情事件在全国的地域分布情况。四是根据服务属性,特殊环节的分布状况。五是舆情事件区域分布情况。如:境內和境外。

五、观点评论

网络奥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新闻、媒体评论、重点网民观点倾向性分析、舆情服务部门相关机构和人员观点是舆情分析师非常珍视的写作素材。数据截取舆情信息数据截取为文本作支撑,形式较为单一,具体为舆情信息数据和文本截取由于未从单一事件出发,舆情特点、点评应对、经验总结三部分暂不叙述,因其复杂多元,共性不易概括,无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