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管理

1、增强舆情预警意识。一是客观认bai识网络舆论,认识舆情预警作用。要认识到网络既是社会危机的放大器也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不必把网络舆情视为洪水猛兽而反应过度,但也不能对潜在的负面舆情信息置之不理,酿成舆情危机。因此政府要认识到舆情预警的作用,通过利用一些舆情监测工具,比如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舆情监测系统,提高舆情预警能力,争取舆情负面信息早发现早处理,防危机于未然;二是指导思想上从"堵"向"疏"转变。当前,突发事件出现的机率较高,信息的传播渠道很广,把封锁消息作为处理危机的基本方法,很容易把危机推向更糟糕的境地,唯有把这类事件视为一种常态和中性事件来疏导和处理,把处理危机看作政府正常职能的一部分,才能更有利于应对网络舆情。五是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通过学习、研究和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运用网络与群众沟通交流、科学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热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2、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一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丰富信息公开形式,把传统媒体与网络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公开渠道,加快政府信息公开进程,让谣言止于公开。二是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和网评员机制。以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公开正面客观地说明事实,同时,又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上对民众情绪进行疏导,智慧地讲真话,不说套话、假话,主动向社会提供新闻信息服务。

3、完善管理体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指导和管理,互联网和网站的统一规划和建设管理,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和应对。二是明确职责。建立一套灵活有效的工作机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尽量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的发生,搞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三是建立虚假信息惩处机制,利用法律对制造谣言和扰乱网络秩序的恶意行为予以打击。

4、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公权力、传媒和知情方面的优势,理性引导舆论。充分发挥政府信息优势和宣传部门媒体优势,正确地引导舆论,营造网上主流舆论话语权。二是建立"网上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在论坛、社区、博客、QQ群等载体中广泛争取支持者,使舆论向理性、可控的方向发展。三是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在政策、人力、财力上扶持政府网站,扩大主流网站在网民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其真正成为能对本地网络舆论起主导作用的权威网站;同时,加强县长信箱、在线访谈、留言板等政府和公众沟通交流的互动栏目和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建设,将网上沟通作为了解民情、采集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平台,真诚客观及时回应网民诉求,使政府网站成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真情交流、沟通的桥梁。

5、尊重网民权力,打造诚信政府。一是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允许和鼓励网民对地方政府的施政缺失提出批评,进行舆论监督,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帮助地方政府,缓释民间某些不满情绪。二是及时发布真相,坦诚回应质疑。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最权威的信息,把事件真相、政府的措施和事情解决的进展等情况公布于众,满足网民对相关事件的知情权。三是快速及时地对事件做出调查处理。把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追究上,甚至可以邀请网民或人大代表参与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充分尊重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

网络舆情概论

舆情概念:舆情是民众以媒介为载体,反映社会动态过程,体现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网络舆情特指通过互联网表达的公众情绪,本质是社会情绪的公共表达。

网络舆情学研究舆情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引导舆论,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社会和谐。

网络舆情特征包括自发性、指向性、实效性、情绪性和片面性。

舆情与舆论不同,舆情关注情绪,舆论关注论证。

社情民意包括社区对国家政策、生活情况的真实意见和愿望。

了解社情民意有助于掌握网络舆情发展,提升预防引导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促进执行。

网络舆情反映社情民意,相互呼应、影响,更丰富、真实地反映民意。

引导社会心理需重视网民意见,运用议程设置,培养意见领袖,倡导自律,强化媒体作用。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缺乏事实依据的话语。

治理网络谣言需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法制建设,深化信息公开,加强行业监管。

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起中介作用,影响舆论效果。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需正确对待,培养团结,依法引导。

网络舆情传播源多样,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个体网民和舆情当事人参与。

新闻资讯门户、互动社交平台、移动社交应用为网络舆情传播载体。

网络舆情正向效果反映客观真实,维护多数人利益,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网络舆情负面效果包括舆论一边倒、煽动言论主导、民众质疑、虚假信息泛滥。

应对舆情反转需建立机制,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信息源,整合力量,建立统一战线。

网络舆情监测数据采集是核心,决定监测质量和及时性。

舆情监测需求主体广泛,包括党政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名流。

监测原则包括需求导向、客观真实、技术优先、服务至上。

网络舆情监测是集中、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反映舆情状况。

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的晴雨表,分析研判是甄别、提炼、整理网络舆情信息的过程。

趋势与走向判断是分析研判的核心,为应对与引导提供依据。

网络舆情报告强调客观、准确、简洁、服务至上,兼顾深度与时效。

突发事件是需要紧急应对的社会危害事件,网络舆情处置需遵循原则,制定预案。

网络舆情和社会治理的关系

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紧密相关,二者在现代社会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网络舆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考,而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效果又直接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舆情,简单来说,是指互联网上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的普遍看法和情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它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度大等特点,对于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网络舆情是社会治理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政府和社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和诉求,把握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例如,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通过网络舆情调查可以了解公众对于政策的看法和建议,从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网络舆情对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网络时代,公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如果社会治理方式得当,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和诉求,那么网络舆情往往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形成正向的舆论氛围。相反,如果社会治理方式不当或者存在不公正现象,那么网络舆情很可能会迅速发酵,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最后,网络舆情和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治理需要积极回应网络舆情,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需要得到社会治理的规范和引导,防止其发展成为网络暴力或谣言传播的工具。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总之,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对于政府和社会管理者来说,要重视网络舆情的作用和价值,积极利用网络舆情来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规范,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