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反应不及时。企业和个人在面对负面舆情时,往往无法及时作出反应,错失最佳应对时机。这通常是由于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所导致。

应对措施不当。在应对负面舆情时,一些企业和个人采取的措施不够得当,甚至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如隐瞒事实真相、逃避责任等,这反而可能加剧舆情的恶化。

缺乏有效沟通。在应对舆情时,企业和个人可能缺乏与相关利益方的有效沟通,导致信息不对称,加剧公众的不满情绪。

缺乏专业人才。网络舆情处置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许多企业和个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导致在舆情处置中表现不足。

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和个人在面对负面舆情时,法律意识淡薄,可能采取违法手段进行应对,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加剧事态的恶化。

应对方式单一。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可能只采用单一的应对方式,如发布官方声明或进行新闻发布会等,而未能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型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缺乏跟踪和评估机制。在应对网络舆情后,可能缺乏有效的跟踪和评估机制,无法及时了解公众的反应和反馈,也无法对危机应对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当前网络舆情搜索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做法

1.做舆情工作,要建立三位一体的思维。网络舆情搜集并不是单一的某个封闭环节,实际上,网络政务宣传、舆情监测搜集和舆情处置是三位一体的。要先树立这个整体思维,在布置和推进工作时,格局先会大,考虑问题才会比较系统全面。

2.要有自己的舆情搜集软件,或者第三方的专业合作机构。现在国内有很多舆情搜集软件,贵的二十多万,便宜的三五千,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关键词设置的多与少、捕捉信息的范围、捕捉信息的速度,有的功能强大,还可以系统提示报警。如果经费充足,还可以找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合作,比如复旦大学舆情分析室、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新华网舆情监测室。

3.要在各大媒体有自己的账号可以回应舆情。除了重大商业网站,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百家号,大鱼号,知乎,百度贴吧等也应该要有的,在舆情搜集过程中,对网友关切的问题可以及时回应。

此外,还涉及到舆情回应技巧,以及队伍建设管理,与网民媒体如何就舆情进行互动等细节,得依据具体情况再定。

如何处理涉检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即从建立健全舆情引导和危机处理机制入手,坚持主动公开、超前介入、快速处理三项原则,着力在舆论宣传、工作重点和舆情处置三个方面实现转变,切实改变以往被动局面,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导权,有效提高了网络舆情处置成效。

坚持主动公开原则,在网络宣传上由默默无闻向大张旗鼓转变,借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站系统预警机制,实时关注负面资讯,引领正确网络舆论导向。为避免因权威信息缺失而导致误解或炒作,结合党务公开工作要求,主动加大对组织工作的网络宣传力度,用党的正面形象和声音占据网络制高点。一是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表现形式丰富的特点,二是拓展宣传内容。突出“群众希望了解的”和“需要群众了解的”两方面重点,在大力宣传党建知识、党建成果的同时,着重对群众关注的干部选拔任用、人才引进、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农村党员发展、集体资产处置等热点、敏感问题及时进行公开,主动回应群众关切。三是突出宣传时效。对典型推荐、先进评选、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等信息,除通过会议、文件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示外,同步在网上公布;对于其它相关信息,只要不涉及保密,坚持能上网公开的第一时间在网上公开,接受党员干部群众监督。

坚持超前介入原则,在工作重心上由事后干预向事前预防转变,消除负面网络舆情隐患。着眼于防患于未然,要积极建立健全各项预防预警制度,加大对各类涉组涉干矛盾隐患的排查化解力度,力争将网上不稳定因素提前消灭在网下。一是建立稳定风险分析评估制度。要求各级党组织在调整政策、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特别是关于干部调整、人员调配、党员发展、村务管理等敏感问题,都要事先进行稳定风险评估。凡是经评估认为方案有漏洞的,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漏洞比较明显的,方案必须重新调整。建立涉组涉干信访隐患不间断排查制度。各单位定期应对辖区涉组涉干信访隐患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梳理,建立动态台账,逐案明确包案领导和责任人,实行矛盾不化解领导不脱钩、隐患不解决台账不销号,切实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网络舆情交叉跟踪监控制度。依托各镇、街道基层组工干部,建立舆情信息员队伍,分组工作,对天涯网等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网站实行交叉跟踪监控,确保涉组涉干敏感舆情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掌握工作主动。

坚持快速处理原则,在舆情处置上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提高网络舆情处置成效。牢固树立网络舆情无小事的理念,坚持涉组涉干网络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处理、通报调查结果、回应群众关切,尽量把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一是坚持主动查。把负面网络舆情纳入信访举报渠道,比照办理信访举报件的要求和程序,明确包案领导和办案人员,实行限时查处,确保每条重要负面舆情都能得到认真调查。二是坚持快速报。网络舆情调查结束后,视情采取跟帖或回复等方式,及时反馈调查结果。对故意混淆视听的,旗帜鲜明地进行正面回答;对有误解和不明真相的,主动做好解释引导工作,最大限度挤压恶意炒作的空间。三是坚持跟进研判。在做好网络舆情处置的同时,结合平时掌握的热点话题,跟进分析有关信息,尤其是对网帖后果是否值得关注、下步舆情走向等进行仔细研判,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确保举一反三,防止类似舆情产生,切实提高了网络舆情的处置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