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网络传播现象做网络舆情分析研判
在当今社会,网络传播现象已成为影响舆论走向的关键因素。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旨在深入理解舆情事件从酝酿到平息的全过程,包括热度走势、传播情况、网民反馈、涉事者回应、实情处理以及舆情预测。这一分析过程对风险排查和规避至关重要,为舆情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
舆情研判的核心在于如何合理定位分析内容与方向。这一视角的聚焦可以是回应者,关注舆情发生的背景、回应主体分类、回应具体内容及其后续结果,主要目的是评估舆情处置风险。比如,是否可能引发次生舆情、陷入塔西罗陷阱或导致舆情烂尾等问题。另一方面,将舆情研判重心放在网民身上,深入分析网民评论、互动反馈、活跃性以及讨论话题,重点关注社会心理风险,如非理性、群体极化、狂欢化、污名化等现象。
此外,舆情研判还应涉及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自媒体的传播秩序。通过考察传播路径和传播者行为,关注主要倾向和突出问题,防范化解新闻反转、新闻误读、媒介审判、泛娱乐化以及伦理失范等风险。
在实际操作中,舆情报告需要着重关注网络传播现象的分析。首先,识别舆情事件特有的传播现象及其原因,其次对网络传播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或危害进行预警,最后综合评估现象并反思应对策略。结合近年来的网络舆情事件,总结出几种常见的网络传播现象,如新闻反转、网络谣言、信息噪音、媒介审判、恶意引战与媒介伦理挑战、泛娱乐化倾向等。以实际案例分析这些现象在舆情工作中的应用,为舆情报告的撰写提供参考。
以新闻反转为例,新闻报道内容在互联网上出现显著变化甚至反向变化的现象,影响媒体环境、社会及个人,损害媒体公信力。如鲍某明事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显著变化,造成新闻反转,如何避免此类情况需深入思考。
网络谣言则在自媒体时代成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如杭州女子被造谣出轨快递员事件,涉及窥探隐私,对受害者产生严重社会影响。对于这类现象,需要提高公众法律意识,防止谣言传播。
信息噪音导致新闻误读,如天津大学“口服疫苗”事件,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产生事实偏差,需要传播者从严谨性出发,确保信息真实性和公众需求的满足。
媒介审判超越法律规定,影响司法独立性,如《黑龙江14岁女生弑母藏尸案》中,自媒体报道可能对法院判决产生影响。媒体应坚持客观公正平衡报道,避免先入为主审判案件。
恶意引战带节奏挑战媒介伦理,影响公共领域话语空间的形成。媒体应关注伦理功能,引导价值观、纠正不良现象、协调社会关系,避免失守伦理底线。
泛娱乐化倾向使网民丧失独立思考能力,阻碍公共领域话语空间的形成。通过制度层面打击泛娱乐化内容,扩大新闻宣传影响力,树立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是关键。
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及对策研究
第一阶段: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真相,更要挤压谣言的舆论空间。舆情发生、发酵初期,各种信息爆料会不断地出现在舆论场上,有的为真,有的半真半假,有的干脆全是假的。事实上,这个时期因受真实信息还在调查的客观条件限制,使得权威信息在这个窗口期处于缺位状态,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度,导致这个时期内公众更容易接受谣言的灌输。可以想象,一旦假信息占据了舆论主流,真实信息就会不断的被边缘化,舆情处置陷入被动。那么在这个时期,除了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打击谣言、积挤压其舆论空间,以确保后续真实信息能够顺利地占据舆论主流。
第二阶段:官方权威发布,抢占舆论话语权。进入第二阶段意味着舆情将进入传播扩散期,这个时候传播“谁”的信息就成了舆情处置能否成功的关键,选择传播官方权威声音还是选择传播所谓“网帖”、“网曝”就会对舆情后续走向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这个时期,官方权威声音缺位或失声,很容易使得媒体、自媒体账号采用“网帖”、“网曝”的内容,从而使得舆情信息传播充满不确定性,这个时候具有政务属性的政务官微理应扮演好自身权威发布的职责定位,及时发声,将舆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阶段:针对性地邀请媒体、时评人一起见证事件真相,开展评论解读。不在具体事件所属地的媒体发表涉事评论,往往会因信息沟通不足、事实了解不全而发表偏向性评论。这时候,舆情处置应力邀本地媒体、有意向采访的媒体、部分秉持理性观念的时评人参与,撰写基于真实情况的客观评论,将事情“讲清楚”、“讲明白”。
机关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及对策
事实证明,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多半会受到媒体报道和网民关注,相关部门的舆情应对及其处置行动都处在舆论聚光灯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传播和舆论生成的渠道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更是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及其处置行动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这种现状,政企部门做好舆论危机管理都有哪些关键点呢?
政务舆情监测
一:舆情信息收集
如今,网络成为舆论危机事件爆发的主阵地(舆情本身并不是负面的,是个中性词;可以说负面舆情,或者舆论危机事件)。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为533万个(7月初应该发布最新统计了,更新一下)。面对如此纷繁的网络信息,要想从中收集与自身相关的舆情信息,就必须要使用到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目前,国内许多公司开发出多种网络舆情监测软件,都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实时监测。不过,在软件的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信息抓取的全面性。以新浪舆情通为例,其除了对全网信息进行采集,还独家拥有新浪微博全量政务舆情数据。
二:预测舆情走势
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通常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衰退期4个阶段。突发事件在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以前,都会经历一个舆情积累、发酵过程(这个过程现在不缓慢了,很多事件都是短时间内强爆发)。这时候,舆情尚未完全显露,多为隐性状态,处于爆发前的量变阶段,舆论看法各异,没有形成较集中的共同话题和较强的统一力量,故而该阶段是舆情应对的最佳时期。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在收到舆情软件推送的舆情预警信息后,应该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及时发现苗头,快速进行处理。比如,京东六六事件就是典型的错误应对案例。
三:正确发布信息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面前,某些网络舆情信息不可避免地爆发成为舆论危机事件。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唯有正确发布信息,才能平息负面舆论。对于信息发布主体来说,信息发布要做到迅速及时、真实客观、简洁明了、统一口径、直面问题、尊重民意。突发事件首次信息发布要早讲事实,重讲态度,慎讲结论;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公布多少。在发布信息时,要措辞严谨,用词准确。正确地发布信息,不仅能够起到平息负面舆论的功效,有时候甚至能够转危为机,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优秀的舆情应对案例(具体案例可参考《面对负面舆情“他们”是如何做的?》),以备不时之需。
舆情信息发布
四:善待新闻媒体
事实证明,在突发事件中坦诚面对媒体(在中国,“关系”一词容易让人误解),有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政府或企业应主动、及时、准确地向记者提供事件有关信息,使记者有正式渠道获得官方权威信息。不应当对合法新闻机构以及新闻记者封锁信息、隐瞒事实,以免记者被猜测和传闻误导。在接待记者的过程中,要有策略地详细了解记者及其所在媒体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采访意图、地点和对象,以便妥善安排和正确应对。要避免与记者发生正面冲突,产生对立情绪。同样,在日常工作中,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当积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