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的六大特点

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传播爆炸性、信源模糊性、主体隐蔽性、网民动员性、意见指向性、影响显著性。

1、传播爆炸性

与传统媒体的舆情传播线性路径和圈层式受众覆盖不同,网络舆情传播呈现的是非线性的散播路径和交叉、重复、叠加式传播覆盖,具有传播爆炸性的特点。在网络舆情传播爆炸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网民参与性的信息和意见传播活动,使其发生连续性爆炸效应,使相关舆论持续升温,不断增强其舆情传播的影响力。网络舆情传播爆炸性的特点通常缺乏一定的舆情征兆,使人们对其预警和干预都比传统媒体更加困难。

往往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舆论压力和舆情困境。这种情况下,舆情主体对舆情把控十分困难,往往需要借助识微商情网络舆情监测软件这样的专业工具,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快速变化,了解最新舆情信息。

2、信源模糊性

网络传播中的信源大体上有三种情形:一是只有信息内容而没有信息来源;二是道听途说,不给出明确的信息来源;三是虚拟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信息来源。网络传播信源模糊的特点也给一些人出于不良动机制造谣言及传播虚假信息提供了条件。

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必须加以重视,要通过甄别、澄清、回应、追究,以及提高网民媒介素养、认知水平和道德自律等综合性的措施,减少其传播危害。

3、主体隐蔽性

匿名传播作为网络传播技术平台提供的一种机制,一方面既可以使社会个体得到一种自由表达和压力释放的途径,为社会弱势群体获得话语权和表达权,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会公平;另一方面,这种不用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网络传播方式。

也为持有各种不良诉求的人提供了传播工具,能够使社会秩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颠覆。网络舆情往往借助这种传播主体的隐蔽性,毫无顾忌地走向极端化,包括极端化的观点和情绪,使网络舆情中的非理性成分远高于传统媒体舆论。

4、网民动员性

网络舆情的传播离不开网民的积极参与,通过相关评论和意见表达,使网络舆情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增加内容,放大传播效果。网络舆论之所以被迅速放大,除了网络传播平台自身的技术特性外,与网民的意见参与密切关联。

网民动员性在舆情发展中具有类似“滚雪球”效应,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在分析与研判中,必须充分重视网民动员性的特点,对舆情发展趋势作出估计。

5、意见指向性

由网络舆情传播所推动的公共意见除了在选题和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外,还具有较强的意见指向性,即网络舆情中所呈现的网民最热烈的关注和意见往往有着类似的主题和趋同的方向。利用识微商情网络舆情分析巩固,了解、掌握网络舆情中网民对于舆情事件讨论重点。

可以对网络舆情的走势进行科学预判,并针对其存在的影响核心要素加以干预,促进网络舆论朝向平衡化、理性化、主流化方向发展,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6、影响显著性

随着网络媒体受众的普及,其自身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也在不断深化,网络舆情已逐步发展为整个媒体舆情,对社会公共舆论施加影响。形成这种舆情传播格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网络舆论自身需要传统媒体给予认可,以增加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权威性。

并将传统媒体的介入情况再现到网络上来,实现网络舆情传播影响的倍增与放大;二是传统媒体也需要借助网络媒体覆盖广、受众多、传播快的优势,吸引受众、拓展信源、增强时效,体现自身的话语权威和媒体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受众的忠诚度。

什么是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有哪些具体的功能

网络突发事件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关注和传播性,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时效性,及时吸引网民关注,获取流量,经常做未经核实的、片面的报道,这些媒体本身具有庞大的粉丝数量和一定的网络影响力。而这些未经核实的舆情信息一旦曝光,就会吸引网民的关注,自发转载并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突发。那么,相关单位如何处理网络突发舆情事件?下面迅推客传媒为大家详细解答,危机处置的四大原则。

互联网涉警网络舆情具备下列关键特性:

涉警网络舆情有四个特性:涉警信息内容具备丰富性、散播与危害的明显长期性、特性上的客观实在性和行为主体的选择性、内容负多正少得不对称性。

科学研究解决和处理网络舆情要坚持不懈四项基本原则:

一、以诚相待应对,忌掩盖躲避。

科学研究解决网络舆情,主要的是态度端正,以诚相待以对。要了解一味地掩盖躲避压根无利于局势平复,乃至反倒会加重局势恶变。显而易见,以诚相待应对比逃避掩盖要聪明得多。要勇于解决来源于网络舆情的各种各样挑战,保证以真心实意的相貌观人,只能坦诚相待,才可以获得群众的了解和信赖。

二、勇承担责任,忌辩驳辩解。

作为承担责任的党建品牌形象,体民意,解民愁本是本身重要职责。在网络舆情产生后,不但要坦诚相见、求真务实地发布客观事实状况,并且应当信守承诺,绝不允许推脱岗位职责。

三、应急方案,忌防御力失察。

“一切,预则立,君子和而不同”,网络舆情危机的解决也是如此。要防患于未然,事前利用舆情监测平台制订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方案,绝不允许只做事后诸葛。那样,网络舆情危机产生后,就能马上起动应急方案,在最短期内处理危机,和稀泥。

四、会话相通,忌消沉操纵

有抑制,就会有抵抗,许多情况下对社会舆论的消沉操纵通常不可以见效。客观事实也证实,根据公平会话的方法来与互联网群众沟通交流相通,比操纵网络舆情要合理得多。多与网友、群众及其新闻媒体开展有效的沟通和疏通,才能做到真正做到回应事。

针对网络舆情,企业或个人还需要建立长期维护机制,持续提供正面信息,增加正面曝光,让公众更加了解企业或个人的品牌形象。为此,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日常经营中,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建立起稳定的信赖关系。

舆情的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网络舆情定义】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网络舆情六大要素: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

2013年12月6日,第三届网络舆情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100位来自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齐聚论坛,共同探讨网络舆情的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各阶层与网络的接触更加紧密,社会各类信息呈现出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容易形成网络舆情。中国互联网舆论环境复杂,网络谣言、非理性声音极易引发公众对立情绪,成为激化社会矛盾、酿成重大社会事件的导火索。因此,社会各界呼吁网上出现更多正能量信息,构建和谐的网络言论环境;另一方面,各级党政机关要及时了解信息,加强舆情监控,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和在新舆论环境中的执政能力,及时化解矛盾,处理好政府和民众的关系。

实际上,除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关注网络舆情。可以聘请专门收集、分析舆情信息的人员,也可以利用市场已有的舆情分析系统和服务平台,或者人员与工具结合。掌控网络舆情,决胜方能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