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举行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成果发布会
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文:徐秀丽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发布会并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以下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情况与进展,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微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关强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自2001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被正式提出以来,已实施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2016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4期完成结项。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期间,调动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项学术资源,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度发掘了不同学科的潜力。国家文物局与科技部一起,建立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设立了项目执行组和秘书处、引入第三方评估咨询机制等保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顺利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国内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参与。
关强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二是丰富了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基于90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学成果的科学总结,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三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了总体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探源研究表明,多元一体文化现象背后的各地方社会,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
关强介绍,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积极与科技部等部门协商,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后续研究工作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尽快完成指南的编制、发布,精心组织实施,并积极配合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加强成果整理与宣传。同时,继续对相关重要遗址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和有效保护,积极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力做好良渚等重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发挥古遗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吴远彬介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遥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实验室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到空间数据的采集、遗址的寻找发现、现场文物信息的提取;现代生物技术、DNA技术等也在生物物种的起源测定上得到运用。新技术提升了田野考古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申继亮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会及时反映到教科书里。目前初中的历史教科书对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修改方案已经确定,会增补石峁文化、屈家岭文化、宝墩遗址等相关内容,根据工程新成果,更新教科书里的一些图表;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关于中国史部分对照成果进行了充实;高校《考古学概论》教材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研究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包括西辽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已经率先进入到文明阶段。王巍和赵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国的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也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填补了世界文明史重要的空白。
新教材提出时间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目标,到2022年,新课程和新教材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为了解决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问题,6月20日,在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向媒体进行了详细说明。他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教科书中,除了语文、历史、政治三科是统编教材外,其他学科均为非统编教材。
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中,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的编写和审查工作也已基本结束。其他十几个学科修订后的教材目录已经发布。
申继亮表示,统编教材的编写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以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非统编教材的编写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以保证教材的质量。他强调,统编教材和非统编教材都将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过程中,教育部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教育部还将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帮助学校解决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申继亮表示,新教材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普通高中的育人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东新教材什么时候用
9月份。
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中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及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工作情况。9月将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6省市率先进入高中新教材使用,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全面推开。
教科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教学用书。又称课本、教材。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